《李明維與他的關係:參與的藝術Lee Mingwei and His Relations》是近期看過最棒的展覽,許多的衝擊,革新了視野,在我的小宇宙裡加入了一項新的藝術形式﹣「參與的藝術The Art of Participation」。
「參與式藝術」興起於1990年代,透過觀眾或當地社群成員以各種不同形式參與藝術的創作,participatory art一詞於焉誕生。
《李明維與他的關係:參與的藝術》集結了李明維15項重要的計劃,一次精華集錦看李明維20年創作生涯的全貌。看他如何透過觀照、對話、贈與、書寫、飲食串起和世界的連結。
IMG_1601

在沒有任何心理預期和準備的狀況下,和胡曉妞妞走到《李明維與他的關係Lee Mingwei and His Relation》這個偌大的展間。看到展覽名稱的時候,一度覺得藝術家也太自溺了吧,把自己的關係拿出來展覽,個人的關係這麼私密,能與我這個觀眾有和干係?於是乎後續的發展再再的讓我眼睛一亮!

急忙追趕導覽員,衝進展間立刻被志工攔下:「小姐,請拖鞋,謝謝!」又手忙腳亂的拖鞋,踩著冰冷的石頭返回展間,原來,拖鞋的用意,是藝術家想表達他每次在緬甸進寺廟的感受,希望這個感受也讓觀眾體會到。是的,這是我參與式藝術的開場白!

個人相當偏愛聽導覽,一個人生動活潑的為你介紹每一件作品的意義,藝術家想表達的意境,那是很容易將概念傳達我心的方式,知道我們僅僅錯過15分鐘的定時導覽,想必後面還有很多好聽的,直接略過動線中的導言和第一個作品,直奔導覽員身邊。

《如實曲徑》是跟上導覽員解說的第一個作品,是專為北美館展出而創作,解說員告訴我們,這個作品和藝術家經常到緬甸佛寺有關係,佛寺經常能為藝術家帶來寧靜、平和、淨化之感,佛寺裡固定的時段會清理裡外,是一種除去不好的,淨空下來裝進好東西的象徵。
在這件作品中,白色紙圍起來的就像是禁錮/保護人們的牆,時不時需要重整;牆內的稻穀們是存在心中的思緒、情感。北美館館方會安排官員來進行這件作品表達重整的一連串過程,白淨氣質的館員腳上掛著腳鈴,慢速有節奏的步伐,手拿著掃帚一步步的迎向作品,除去白牆,整齊的收納在木盒之中,再拿起掃帚,以掃帚撥弄稻穀作畫,循著內心的曲徑掃拂散落一地的稻榖,掃帚每一次的移動,帶著或多或少的稻穀,從原地移向他處,如此反覆,抖落心中塵埃,感受如佛寺的清淨,每一個投足之間,皆柔美富含意境。看她這麼掃著掃著,好像煩惱也被掃走了一樣。





接著是《魚雁計劃》The Letter Writing Project, 我非常喜歡這個計劃,平易近人又共鳴很多。
計劃的源頭,來自於李明維外婆離世,他反覆思考著死了不能複生和活著的人之間的關係,不能外婆在世時一樣的對話交流,好多想說的話還沒有說,也有好多開不了口放在心裡想對外婆說,於是他寫下一封又一封給天上外婆的信,沒有收件地址的信,藝術家將它們燒給外婆。
在這個計劃裡,讓觀眾停下來思考是不是還有想說卻還沒說的,想告訴卻還沒告訴的人,想做的還沒有動作的?為什麼沒有說?如果給你機會說,你願意嗎?每一個人都可能有些話想對特定的人說,開不了口,可以寫下來,想要讓他知道,就寫下地址,館方會在展覽結束之後寄出,沒有收件地址的,藝術家會將之蒐集帶走,在下一個適當的時機點,焚燒。上一回,藝術家帶著沒有收件地址的信件,在恒河邊,一封封的燒掉,就如同不知收件地址的給外婆的信一樣。


《聲之綻》這是一個贈予的作品,演唱者將遊走於展間,隨機挑選觀眾是否接受一首歌曲作為禮物。
這個作品裝在一個烏漆麻黑的地方,我和胡曉妞妞膽小,就在門口打開黑幕瞄一眼就離開,互相問對方敢不敢進去,完全扭曲藝術家的本意。哈!
假若遇上演唱者邀請,我會接受哦,並且回以擁抱,感謝他/她的演唱。

展覽策展人是片岡真實,策展人的品味、美學、整合各方面的能力,決定了展覽的優劣,好的作品沒有好的呈現,無比可惜,好作品好呈現,是創作者和觀眾的福氣。片岡真實這位策展人給了我新的思路,個展、聯展習以為常,個展中加入與個展藝術家能產生共鳴的其他藝術家作品,看似不在同一主題脈絡下的呈現,卻有著一條隱形的線,牽著所有人,這位策展人的功力可見一斑!
而加入其他十位藝術家的用意,是為了有助於了解李明維創作背後的歷史和文化脈絡。同期展出十位藝術家、宗教家、思想家──白隱、鈴木大拙、伊芙·克萊因、約翰·凱吉、亞倫·卡布羅、里克力·提拉瓦尼、吳瑪俐、林明弘、楊俊、吳建瑩──的作品和語錄,提供兼具在地化及全球視野的當代藝術脈絡,透過這些作品與李明維覺知及關注的議題產生共鳴。
十位藝術家中,印象最深刻的是宗教家鈴木大拙,鈴木先生翻譯經書,出版大乘佛教書籍,到世界各地傳教,推廣大乘佛教與禪學,有「世界禪者」之譽,其思想影響了許多當代藝術家。
另一位是吳瑪俐,她長期關心婦女議題,經常透過社區活動,和婦女們探討女性權益相關議題。

《晚餐計劃》The Dinning Project,藝術家邀請願意吃飯聊一聊的人,來和他聊一聊,而他,會為貴賓送上一份溫熱的餐點。
北美館的展出藝術家不會天天坐鎮,會由館員代替藝術家來和觀眾聊聊,有意願的觀眾現場可以報名,然後,靜待雀屏中選!
IMG_1635

餐桌看起來很舒服呢,很合適邊吃飯邊聊天。這時候,我想像和陌生人吃飯聊天的樣子,勾起了13年到重慶旅行認識的復旦大學生小毛的記憶,那時,他也是個陌生人吧,感覺他心裡微顫的詢問可否和我一起用餐,當然可以,兩人吃比一個人好點菜多了呢,於是,就這麼一起共進了超油且火辣重慶火鍋、小吃街、告別的好辣的麵。
畫面上有藝術家和參與者互動的影片播放,刻意的切掉額頭以上的畫面讓人看不清主角的臉孔,也沒有聲音,觀者只能透過肢體互動來猜測畫面中主角在聊什麼。
解說這個計劃的時候,導覽員說,很多人會說啊這樣的東西每個人都能做,為什麼他的才是藝術?是啊,何謂藝術?爭論到世界末日也沒有正確答案吧?!導覽員很可愛的說,正是因為藝術家能夠解釋一個藝術行動/作品的意義何在,為人類帶來什麼樣的意涵,說清楚講明白被買單了,就能說他是藝術。嗯!很直白的一段話,就是創作論述寫得好、寫的通、寫的有邏輯不矛盾,重點是有人買單了!於是,藝術產生了。

《客廳計劃》The Living Room,看到沙發我立刻找個舒服的位置坐下,地板冷冰冰,光腳會有涼意從腳底竄上來,沙發配上地毯,簡直美妙!
這件作品,被波士頓的伊莎貝拉私人美術館典藏,該美術館因為兩件林布蘭油畫被偷而聲名大噪。伊莎貝拉夫人遺囑上特別寫到她珍藏的作品不得輕易更換位置,不幸的幾年前的火災,部份的作品也難逃厄運,也因為這場火,而讓美術館有重生的機會。建築師倫佐.皮亞諾(Renzo Piano)看過所有伊莎貝拉私人美術館收藏作品,開館時邀請李明維《客廳計畫》進駐美術館一樓大廳,展出時反應熱烈,再一次的讓美術館周邊的新舊觀眾走入美術館,或是拾起和美術館的回憶,或是開始建立和美術館的連結,伊莎貝拉夫人後代很感動,於是將此件作品永久珍藏。
這件作品是我覺得是「參與的藝術」最具代表性的計劃,它的互動不只是個人對個人,或是個人對一小群人,而是大眾的參與,除了客廳中和藝術家的對話,最多的對話,是伊莎貝拉私人美術館和大眾,《客廳計劃》是個引子,引人走入美術館,真正的互動,範圍更大。
《客廳計劃》現場館方安排每一週一位官員佈置客廳,放置他的蒐藏品,和他想介紹給觀眾的任何東西,也會有固定時段官員坐班,在現場和觀眾互動,重現作品本質意義。參觀到這件作品時沒有遇到坐班官員,倒是有觀眾演起了官員的角色,非常有趣!那一剎那心裡小宇宙大喊這才是藝術啊!
另,客廳邊角鳥籠裡的金絲雀是真的,他會唱歌哦!

IMG_1644


《水仙的一百天》100 Days with Lily是李明維早期的作品,很明顯能看出是早期的作品,很有在摸索藝術這條路的感覺。
藝術家在外婆辭世後,以養植水仙並與之共處的一百天,紀錄下每天和水仙的互動,體驗水仙生物從生到死,綻放到枯萎,這個親身體驗的過程,來返顧並面對外婆的死亡。
IMG_1649

我對這件作品沒有太多的喜歡,最開始甚至覺得藝術家腦子怪怪的,每天跟植物混在一起,跟水仙吃喝睡講話,並紀錄下來,真的很奇怪耶。

《睡寢計劃》The Sleeping Project是另個我喜歡的作品。藝術家邀請陌生人和他一起睡一晚!藝術家準備兩張床,和一夜室友一人一張,觀察和一夜室友互動的過程,探討房間這個私密空間和陌生人的關係延伸。
如何證明李明維真的跟人睡一夜了?看床旁邊一個個的床頭櫃,床頭櫃上擺著的私人物品,是李明維一夜室友的痕跡,也是展出作品的一部份。
IMG_1652

真的很酷耶!導覽員說,藝術家曾遇到睡一睡兩張床倂在一起的一夜室友,也有沉默以對的,還有人在藝術家不知不覺中離開房間。超妙的!我都想報名參加《睡寢計劃》了,光想著在美術館睡一晚就覺得很酷!失眠一夜睡不著也沒關係。

《如沙的格爾尼卡》Guemica in Sand,偌大的空曠的展間,黃色、白色、灰色、黑色交錯,不聽解說搞不清楚藝術家想表達什麼。李明維以沙畫《如沙的格爾尼卡》重新詮釋畢卡索名作,格爾尼卡描寫的是西班牙內戰的人間煉域。創作現場以沙畫舖地,畫間坐落一座猶如庭園造景的假石。藝術家和受邀觀眾在沙畫中行走,隨著人們觀走行止,沙中風景逐一改變、毀壞,然後,一切化為原有,沙畫《如沙的格爾尼卡》不過是眾多沙塵組成,如同海市蜃樓的生命幻影隨沙中的足跡同時創造,也同時毀壞。

Exhibition-Image-1680-20150724173756399365


最後一件讓我相當感動的作品是《移動的花園》The Moving Garden,欣賞完《李明維與他的關係:參與的藝術》的展覽,藝術家邀請觀眾選一朵非洲菊,在離開美術館後,在路途中將花朵送給一個陌生人。
感動於藝術家在展覽後讓我選擇要不要收到一朵花,並且是我能選的,更感動於將之送給陌生人的概念,將美好的花朵、美好的展覽傳遞給一個說不上名字不知來歷的人,多麼美好,是件多麼溫暖的事!在這冷漠疏離的網路世代,餐桌上經常上演最熟悉陌生人各自低頭玩手機的情節,有一朵來自陌生人美麗的花朵,溫度全然不同。
IMG_1586


參與式藝術是注重意過程的,關係不是一個定格畫面可以解釋的,是我最喜歡的點。
今年很有感於網路、通訊軟體、移動設備的發達,帶來的疏離、隱藏的不負責任言語、沒有秘密、不安全感、無信任基礎,覺得,最終能相信的是面對面的實質的握在手心上的溫度和重量,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原點,也才是人與人關係的精妙。
李明維用這些計劃展現「關係」之美,「參與」之意,每一個互動回饋到腦袋的是思考、是無價之寶。不就是在提醒我們,人和人接觸的美好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lus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